其實,淡江中學就是一座博物館,淡江中學校園就是一座公園,內有豐富的自然生態,典雅的校舍古蹟。參觀校史館之外,可在這些景點感受高雅的校園風情。
1. 馬偕博士墓園
馬偕博士於 1901 年 6 月 2 日逝世前,即親擇此地為其埋骨之所在,陪伴馬偕安息於此的有 44 人,是其親人和入室學生。此墓園不僅被政府列入古蹟,也是台灣北部教會的聖地,憑弔追思者絡繹不絕。
2. 外僑墓園
此地原為英國領事館所設立並管理,作為自清末以來百餘年間在淡水之外國僑民公墓。俗稱「西仔墓」或「番仔墓」。,由於是目前全台最完整之外洋墓園,以及為淡水國際港時代之證物,而被列入古蹟保存。目前由旅台加拿大僑民團體和淡江高中共同管理。
3. 體育館
建於 1923 年,造型模仿閩南式農宅貌樣,是台灣建築史上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作。曾作為馬偕博士來台設教五十週年和六十週年慶典的大禮堂,是教會史上的著名古蹟。昔稱「男生體育館」目前仍是學生最愛的運動埸所。
4. 大教堂
大教堂竣工於 1965 年,當時是遠東最大的教堂。矗立於古老、綠意盎然的校園中即協調又醒目,也帶動了淡江中學濃厚的音樂和美術校風,也很清楚讓人明白這是一所教會學校。青草地旁邊的蓮花池,取意自聖經福語「福杯滿溢」,高聳的南洋杉是聖誕樹,節慶一到張燈結彩是校園年度一大盛事。
5. 女學校大樓
又稱「純德大樓」。清末馬偕博士曾創辦女學堂於此,改制為中學後,於 1916 年由吳威廉牧師設計督建此一四合院式紅磚洋樓。九十年來除了是校舍教室、也當過女生宿舍、幼稚園等。浪漫的女校情境,更是歷代女淡江人精神所繫之地。
6. 女生體育館
建於 1915 年間,早年作為女校體育和室內集會場所。戰後,曾在此孕育出聞名全台的純德女子籃球隊。後來,因男女合校逐漸停用而成為古蹟。翌日 2001 年遭火災半毀,於重修成今貌,作為純德幼稚園教室和幼保教學大樓,是台灣古蹟再生的典範。
7. 橄欖球場
此球場是台灣橄欖球運動之發源地,也是台灣體育史上風雲際會之地。淡江橄欖球隊自 1923 年成軍迄今都是台灣知名強隊,橄欖球也成了淡江中學的精神象徵。 2003 年 3 月因紀念台灣橄欖球開球八十週年而建有紀念碑和塑象
8. 馬偕博士紀念圖書館
淡江校園僅存的日式建築,是日人治校期間依讓渡約定,為馬偕博士建於 1939 年的紀念圖書館和銅像。該銅像神韻活現是目前馬偕遺像中的佳作。圖書館因不敷使用已遷往現代大樓,目前是外語學程館對外開放。
9. 石版屋
一入淡江校門這排紅磚建築是昔老師宿舍和學寮。第一棟今日作校友會館和簡報室,陳列淡江中學目前辦學特色和資料片播映。淡江是百年名校,校友遍及全球是一大特色。
淡江中學自古便是原住民教育和福音運動的大本營。為強化此項歷史意義及落實本土文化教育,於 2001 年建此排灣族石版屋以展示台灣各族原住民文化、及作為淡江原住民藝能班教室。
10. 台灣農村文物館
淡江中學為強化鄉土教育、規劃文化教學園區而設立的小型博物館,蒐集台灣農村文物,按春耕 、夏耘 、秋收、冬藏和家俱用品展出古人生活風貌,是目前淡水地區最具規模之農村文物館。
校友會館
11. 綜合教學大樓
此新大樓於 1996 年動工, 2000 年 3 月校慶時行落成禮,造價兩億四千萬。目前一至三樓為國中部,也有大型閱覽室、展示館和演奏廳。四樓是圖書館,五至七樓是設備新穎的女生宿舍,地下樓有各種體能教育教室和傲視全台的音樂班琴房。頂樓八角塔為景觀樓,淡水風光一覽無餘。
12. 「埔頂鐘聲」
馬偕博士創校初期親自打鐘招喚學生上課成為美談。 2004 年 3 月正逢淡江中學男子部建校九十週年,建此鐘聲為紀念。上有荷蘭進口之宏鐘,週日中午 12 : 00 與下午 5 : 00 都會鳴鍾一分鐘,聲達八公里,已成為埔頂特色。
13. 尋根園
德明利姑娘是在淡江中學服務了 40 餘年的加拿大宣教士,也是著名音樂家,這棟是民國 60 年為德明利姑娘所建的白色宿舍,學生都暱稱它白宮、白屋。德姑娘告老返鄉後也住過幾任宣教士。 2002 年整修偕叡廉紀念公園時大肆整修成今面貌。一樓闢為淡江高中實習商店,取名「尋根園」。 |